追忆著名诗人李瑛:一生热爱诗歌 晚年仍坚持创作
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28日电(记者 上官云) 28日,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,著名诗人李瑛于当天凌晨3点36分去世,享年93岁。其家人向记者证实了该噩耗。著名诗人、散文家高洪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李瑛的创作题材很广泛,到晚年仍在坚持创作,堪称中国诗坛的一棵“常青树”。
一位军旅诗人的创作经历
李瑛出生于1926年,河北省丰润县人。他喜欢写诗,创作的长诗和组诗获得过多种奖项。比如,其作品《我骄傲,我是一棵树》曾获1983年首届全国诗集评选一等奖,诗集《生命是一片叶子》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。
图片来源:中国诗歌网截图
中学时,李瑛从学校的图书馆中借了许多书,深入阅读了一些文学作品,并开始尝试写诗。有资料显示,李瑛于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44年与同学合出诗集《石城底青苗》,1948年出版诗集《枪》。
后来,他如愿考入了北京大学。1949年大学毕业后,李瑛跟随部队南下做军事报道,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。在此期间,他写出了诗集《野战诗集》。
也许,正是这种军旅生活令李瑛的诗歌具有了不一样的质感,他本人也被称为“军旅诗人”。
“李瑛先生确实写部队生活写得很好。但他的创作题材比较广泛,也会写人生、写生活中的细微情感,对许多50后、60后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。”高洪波表示。
诗坛的一棵“常青树”
高洪波很早便读到过李瑛的诗歌。他对记者说:“那时我还是军营中的一名战士,也是个文学青年,认真阅读了李瑛当时出版的三部诗集《红花满山》《北疆红似火》《枣林村集》。他写边疆、哨所,写战士们的生活,和我的生活特别密切”。
“我喜欢他的诗,也会不自觉地背诵、模仿,实际上,他是我从事诗歌创作的老师式的人物。”高洪波说,“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时,李瑛是我的辅导老师,会特别耐心地给我讲诗歌”。
李瑛热爱诗歌是出名的,到晚年仍在创作,高洪波称其为中国诗坛的一棵“常青树”。在《诗刊》社工作时,高洪波看到过李瑛的手稿:“他的右手有些颤抖,我看他手写的稿子字体也比较独特。李瑛先生曾说过,自己其实是个业余诗人,因为挺长时间里都是业余在写诗”。
李瑛在女儿李小雨去世后,写了一组诗来怀念爱女,感情真挚动人。高洪波觉得,李瑛好像就是为诗歌而生,“他总能把许多题材与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稳妥结合,自然地转化为诗行”。
诗集《诗使我变成孩子》
评价:他的诗歌随时代不断有变化创新
在《诗刊》社主编李少君看来,李瑛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抒情诗人的代表,他的长诗《一月的哀思》传诵至今。
“但难能可贵的是,李瑛后来的诗歌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,又揉进了很多现代主义的元素,他的诗歌随时代不断有变化创新,这也使得他的诗歌生命力相对旺盛长久。”李少君评价道。
诗人曾凡华则认为,李瑛是一位很纯粹的诗人,“在我跟他的接触中,他比较清高,但人很和气,也很有正义感。他一辈子基本就写诗,很少涉及其他文学体裁。”
早先,李瑛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诗人必须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,是一个沉湎于心灵探索、甘心在孤独中安身立命的人。当下的诗人不要浮躁,应该沉下心来写作,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。
“李瑛的诗歌不仅感情充沛,也很注重技巧,能够把意象和具象结合得很好。”曾凡华表示,李瑛的诗歌实际上继承了百年来中国新诗的传统,“总体来说,他在军旅诗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”。(完)
免责声明:
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.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,请联系编辑删除.